古人的叉手礼是一种什么礼仪?
叉手礼,又称为交手礼,是一种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所行的表示尊敬的见面礼节,不论男女老少、尊卑良贱,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除用作见面礼外,叉手礼也常在回话时使用,如下属叉手给上司回话等。
叉手礼并非出自中国最早的礼仪制度《周礼》,是在朝代更迭的历史中半途发展而来的礼节。对于它的起源,目前说法不一,大多认为其起源于西晋,由外族礼节演变而来。有关的起源说法有:
一说是从西域波斯单手附胸礼演变而成,古代中国人凡事物以成双成对为佳,行礼也当以双手为敬,因而单手附胸礼便演变为两手相交于胸前的叉手礼了。
有说自佛教的叉手法演变而来,《观无量寿经》曰:“合掌叉手,讃叹诸佛。”,佛教的叉手也是表示尊敬,这种叉手礼节后演变为僧俗通用的俗世礼节,《韩熙载夜宴图》就绘有一和尚在叉手行礼。
也有说早于汉代就有“叉手”示敬的礼节了,如《后汉书‧马援传》记有:“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从族乎?”;又如《后汉书‧灵帝纪》李贤注引《献帝春秋》:“(张)让等惶怖,叉手再拜叩头。”
在《三国志》、《晋书》、《北史》、《魏书》、《隋书》这些史书中,都有不少关于“叉手”的记载,显示着叉手礼节源远流长的历史。
唐代叉手礼的行法是:两手相交于胸前,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左手握住右手拇指和掌部,右手大拇指上翘,站立肃身朝对方行礼;如遇地位很高者,则需下跪向对方叉手行礼。人们在行叉手礼时,可伴随着口中唱喏,通常多在回话时叉手唱喏。
与其它见面礼节不同的是,叉手礼行完之后,双手并不放开,仍可维持在胸前呈行礼状,用以表示尊敬之意,直至事情完毕。五代顾闳中的画作《韩熙载夜宴图》中行叉手礼的男子,便很好地展现了这个情形。
唐朝之后的五代、宋时期,叉手礼的行法与唐代相同,但手势稍有变化,虽然也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但左、右手的大拇指皆上翘,《韩熙载夜宴图》中所绘的几位行叉手礼之人都是这种手势。
至南宋时,叉手礼的手势又有所变化,南宋人陈元靓所著的《事林广记》便祥述了南宋时的叉手礼:“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
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四记有夏国使臣行叉手礼:“夏国使副,皆金冠,短小样制,服绯窄袍、金蹀躞、皮靴,皆叉手展拜。”
唐朝诗人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入郡腰恒折,逢人尽叉手。”
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五回〈杨志押解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中描写杨志回梁中书话时,——杨志叉手向前禀道:“恩相差遣,不敢不依。只不知怎地打点?几时起身?”
元未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写刘备与袁绍会面——玄德乃坐于未位,关、张叉手侍立于后。
叉手礼的行使,历经唐、五代十国、南北宋、金辽、金、元、明等朝代,走过了上千年的历史,至明朝完结之后,叉手礼不复再现,在历史上划下了句号。
-
古代的“里”代表什么?
上一篇
-
欧洲为什么没像秦汉一样建立统一国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