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有关端午节的来历说法很多。
第一,源于纪念屈原。相传战国时期,楚怀王不采纳屈原的忠言,反而继续宠信奸佞,将屈原流放,而后楚国被秦国所灭。忠贞的屈原看到这一切,心如刀割,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渔夫们纷纷将食物倒人江中,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不再伤害屈原的尸身。
第二,龙的节日。近代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一文中,对端午节作了详细而精辟的考证。他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近些年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证明,闻一多先生的说法是比较科学的。现在学术界大都沿用此说法。
第三,源于恶日。《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上均有“不举五月子”的记载,即不能将五月里出生的孩子抚养成人。战国时的孟尝君田文五月初五日生,其父田婴不让家人养之,说明那时五月初五日已成为俗忌。
第四,源于夏至。这是近来学术界提出的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一种新说法。其依据是在《后汉书·礼仪志》中所记载的汉代五月五日用“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的做法,是兼用夏、商、周三代有关夏至的一些习俗。
四种说法中,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它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爱戴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