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脸是真的黑色吗?
包拯生前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臣,关于他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直到今天。他的清正廉洁和不畏权贵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民众的钦佩和喜爱,以至于在各种小说、戏曲的演绎中,包拯逐渐成为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甚至有“超能力”的清官。
小说中的包大人文曲星转世渐变黑脸
早在包拯生活的宋朝,就有民间艺人把他的故事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了“话本”。但这时对于包拯的描述还显得比较粗糙,内容也比较单薄。后来到了清代的《三侠五义》时,里面的故事变得更离奇神秘,也更富有可读性。小说中,包公逐渐成了文曲星转世,从明朝《百家公案》,包拯也开始逐渐变黑,因为一方面,人们认为黑脸符合包公铁面无私的形象。另一方面,古人一直有“奇人有异相”的说法,黑脸正符合这个观点。明代无名氏编著的《龙图公案》,一口气就记述了100个有关包公断案的故事,把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发生的种种公案都加到包大人身上。而到了清代,说书艺人石玉昆以包公为主角编写的《三侠五义》。小说中,包公在巡查办案时,得到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等侠客和白玉堂等义士的辅助,屡屡破解奇情冤案,铲除贪官恶霸。
《三侠五义》里面的许多故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京剧中的《打龙袍》、《五鼠闹东京》、《北侠除霸》等,都是由此衍生而来的。1889年,清末文人俞樾对此书的部分章节进行了修改,并将该书改名为《七侠五义》。
戏曲中的包大人额上有月牙儿独成体系
很少有哪位古代官员像包拯这样频繁地出现在历朝历代的戏剧舞台上,并形成了独特的“包公戏”。有关包公的戏曲剧目很多,而且涉及京剧、豫剧、徽剧、淮剧等多个剧种,比较出名的剧目有《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等。京剧中,包公属于“生、旦、净、末、丑”中的“净”,分得更细一点,包拯属于“正净”,又叫唱功花脸。“唱功花脸还有两个别称,一个叫铜锤,另一个叫黑头,其中黑头名称就是因为包拯而得来的。”从元代杂剧开始,包公的脸上逐渐有了月牙花纹。199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节目《包龙图》中八个“包公”同台登场,分别演唱不同包公戏中的经典唱段。人们发现,这八个包公脸谱上的月牙各有不同。有圆的、有扁的;有朝左的、有朝右的;问到这是否有什么特殊含义,京剧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包公头上的月牙形状并没有固定样式,以前多是朝右,但后来就放宽了限制,一些名家往往有自己独特的画法。”
电视中的包大人坐镇开封府众人相助
随着电影、电视等现代视觉媒体的出现,包公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其中最著名的是1993年台湾演员金超群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包青天》及前几年热播一时的《少年包青天》。“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1993年开播的《包青天》至今仍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剧中,由金超群扮演的包拯,在何家劲扮演的展昭和范鸿轩扮演的公孙策的帮助下,屡破奇案。这部电视剧原计划只制作15集,但播出后收视率出乎意料的好,于是制片方不断延长剧情,最后加至236集,在东南亚及韩国播出时也大受欢迎。2000年,另一部有关包拯的电视剧《少年包青天》上映,戏里青年时的包拯和公孙策成了同学,而展昭也成了一个刚从少林寺里出来的小和尚。这部电视剧整体轻松幽默,尽管因戏里许多破案情节被指抄袭日本推理侦探漫画《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和《名侦探柯南》而受到批评,但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