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资料(集合6篇)
心理健康教育资料(1)
在学习幽默诙谐博学多才的肖老师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它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未来。
在心理咨询教育课上,我不仅学会了要做一个冷静面对自己的现实主义者,更是学会了调整自己面对的负面情绪,调节压力。课堂上,博学多才的肖汉仕老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了很多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方法,同时自创歌曲带领大家歌唱等等。这些方法,在很多时候想起来,也是非常有用的。有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深呼吸,也可以是个很不错的方法。谁又会想到,有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呼吸也可能是成功的秘诀。
心理健康教育让我了解了很多,了解自己,了解身边的人。每个人都会以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而在上这门课的时候,肖老师只是用一些小小的测试,就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法,甚至是一些自己都摸不清道不明的想法,这样的一些想法,被挖掘出来,会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的一些小小的测试,也会让人更了解自己的性格。性格的挖掘,也会让自己可以更淡然更理智的去面对很多事情。要看的起自己,看得清自己,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在上了多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看到同学向老师提出的一些
顾虑后,我发现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的确很困惑很迷茫。比如说:关于恋爱、学习、生活、以及人生目标等等。在课堂上,肖老师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大宝贵的意见,指导我们如何面对这些挫折,在面对目标失落与确立的冲突时,教会我们如何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让我们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指导了该如何处理学习生活上的困惑。
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是人们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给人们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适应生活,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或技术,帮助人们战胜自己的某些疾病,进而战胜竞争中的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在心中或多或少都有很多解不开的开的困惑,而这门课程很好的帮助我们如何去应对那些问题以及如何让我们适应大学生活。我想我们都一样,在刚进入大学时有很多的问题,比如目标的失落和确立的冲突。高中我一直以考大学为唯一的目标,我曾多次幻想我憧憬中的大学是什么样子,但我知道,这只是我理想中的大学。在进入大学后,更加验证了我之前的想法,“理想不能和现实混为一谈”。在我心中大学应该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殿堂,刚开学时,激动,愉快之情不能溢于言表,但兴奋过后,才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原来是如此的平淡、枯燥,“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日复一日无限循环。我也曾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但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也让我明白,如果不改变,如果不努力,我就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在这个强手如林的学校里,我只有更加的努力才能赶上时代日益紧凑得步伐。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引起心理冲突。面对这一切,我茫然不知所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面对目标失落与确立的冲突,它教会我要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 。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不能单靠被动地顺应环境,须主动地去适应环境,保持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在处理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的心理矛盾上,它教会我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对影响自己成长的主要心理压力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主要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学习、努力提高,适时调整。它鼓励我积极投身实践活动,走进外面那个纷繁复杂的“课堂”,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受到磨练和考验,从而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正视人生舞台后面的许多真实情景,领悟人生的哲理。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课已经结束了,虽然二十多节的课带给我们的东西是有限的,但却也留下了更多的东西让我们去挖掘和学习,我觉得门课这真的很有现实教育意义。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对我的个性,我为人处世的方式,甚至是我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学习了心理咨询与教育,让我学会了更好的去审视自己,并且在很多时候,我开始学会去观察别人的一些情绪,更好的了解别人的心理。这样也可以看出别人的需要。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需要爱人。要爱自己,也要去学会爱别人。我想,这些在课堂上学到的种.种,也会继续的深远的影响到我的未来。
心理健康教育资料(2)
青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黄金般的十几年中,我们的思想意识急剧变化,心里也逐渐变得成熟,这些变化对我们今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青年心理发展变化的结果,将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命运。在学习青年心理学这门课之前,我对青年心理变化的规律及特点没有多少认识。经过八周的学习,我对青年心理学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了解到不少有关青年心理学的知识,这可以及时校正我的心理发展方向,对我个人的成长也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结合我的个人观点及经历谈一下我学习这门课的感受。
一、心理健康。我们一直强调要做到“身心健康”,可见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意义重大。在现代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身体健康。统计表明,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而作为未来栋梁的大学生,其心理状况却不容乐观。一位大学生在校友录上留言说:“……上课,枯燥,没劲;自习,无聊,没劲;睡觉,多了也累,没劲;打工,累死累活,让人剥削,没劲……大学让我好失望。为我哭泣吧,我的大学……”这段留言充分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近乎惨烈的社会竞争,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以及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忽视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积累,最终暴发出来。一些大学生因为不堪重负,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个大学生轻生的血淋淋的事实是我们不愿提及的,但这背后隐藏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以前父亲跟我谈到自杀现象时曾说:“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如何都不能自杀,自杀让自己获得了解脱,但这却会给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大学生自杀是种极不负责任的做法。”我们不仅是为自己活着,同时也是在为我们的家人或者,这种责任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
二、亲子关系。如何处理青年期的亲子关系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难题。因为我们在青年期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与父母在看待事物上产生不同意见,在其他方面也会与父母产生某种程度的矛盾与不协调,亲子关系由此产生。生活中由于亲子冲突处理不当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酿成家庭悲剧的例子笔笔皆是。要正确处理亲子关系,解决好亲子冲突,要求亲子双方面对面的、心平气和的交流。做子女的要适应父母的价值观,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认识到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好,尽管其中可能有不妥之处。父母要努力理解和尊重子女,做到作风民主、严而有度,关心而不溺爱孩子。我认为在处理亲子关系方面,我的父母做的就比较好。我和父母在绝大多数问题上能够做到坦诚的心平气和的交流,尽管有时也会在一些问题上由于看法不同而发生争论,但从没有发生过言语的形式上的冲突。我上高二开始住校,上高中时平均一个月回家一次。父母认为这是个不错的锻炼机会,可以让我充分了解宿舍生活,也有利于上大学后尽快适应,因此父母并没有因为我住校而感到失落。我在学校也经常与父母联系,每隔几天就往家里打一次电话,交流一下自己最新的情况。在学习上父母没有给我施加压力,告诉我只要尽力就好。我也喜欢看京剧、听“红歌”,在价值观上与父母有很多相同之处,我认为这些对构建我和父母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很重要的。
三、恋爱问题。记得在报到时学校召开的家长见面会上学校领导对大学生恋爱的态度是“不支持,不反对”。上学期上英语课时老师说做到以下三项的大学生活算是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首先要保证学习好,争取被评为优秀或拿到奖学金;第二要参加社团活动,最好能有关一官半职;第三就是要有一个男朋友或女朋友。但我个人是反对大学生恋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恋爱会影响学习。青年心理学中强调大学生恋爱应有利于学习,但上高中时身边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对谈恋爱促进学习不抱任何奢望。恋爱会增加许多我认为不必要的开支。《一味辛酸父亲写给儿子的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心中的儿子在恋爱后给父母写信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信中都要求父母给他汇钱,要求汇款的金额也越来越大。至少在我看来,吧父母的血汗钱花在这方面在良知上就很难过得去。大学生在心理上还不是很成熟,在很多问题上都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可能会无法接受失恋这一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影响到自己一段时间的心态和学习状态,甚至会产生极端后果。在恋爱问题上,我认为父母的作用至关重要。父母处世的经验比我们要多得多,适当听从父母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让我们在恋爱和婚姻问题上少走弯路。
总而言之,对于中学时期心理教育普遍缺失的当代大学生来说,青年心理学这门课的开设是十分正确的。它对青年时期常见的心理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剖析,对大学生心理的成长成熟具有积极意义。学了这门课,我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我遇到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心态,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资料(3)
1、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咨询师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许多事实证明,人的能力、性格等的形成,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周围环境和他人的期待,以及他对自己的期待。心理学上常把这种深切期待变成现实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正面鼓励表扬,努力去发现(或者发掘)孩子的优点和潜能,对孩子满怀“期望”,从而产生了“期望效应”。不论什么样的调皮孩子,只要父母对他采取积极期待的态度,就必然会在与孩子的交往中表露出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积极发现自己孩子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小心呵护每一个可能稍瞬即逝的闪光点;孩子也会以自己积极主动有效的行动来对家长作出反应。这种亲子关系的良性互动,能使家庭教育顺利有效地进行,亲子间形成更为亲切、融洽、和谐、默契的关系,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2、超限效应
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很感动人,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并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
不少父母在“望子成龙、盼女为凤”的观念支配下总是对子女不厌其烦地说教、嘱咐、训斥、终日喋喋不休,以为只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刻骨铭心”。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也会导致“超限效应”。一番苦心,换来的往往是孩子的无动于衷,甚至反感,被“逼急”了,就会出现“老子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总之,表扬、批评、要求一定要有“度”。要了解孩子现有的水平和能力,要清楚孩子经过努力后可以达到的水平和能力。由此,父母才能和孩子一起,制定适合的可实现的奋斗目标,使孩子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资料(4)
霍桑效应
在美国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的情绪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了解决问题,工厂一直在竭力地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咨询师等多方面心理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一系列研究试验。这一系列试验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个“谈话实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由心理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达两万余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一律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实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为什么?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诸多不满,一向无处发泄。“谈话实验”使他们这些不满的情绪得到了充分地发泄,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咨询师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父母们想一下,既然我们也有心情郁闷到极点、抓狂、想摔东西、想骂人、想发泄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允许孩子寻找自己发泄的方式呢?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父母,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健康教育资料(5)
过度理由效应(德西效应)
社会心理咨询师认为,行为如果只用外在理由来解释,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足够的外部理由。
故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反省自己对孩子的奖赏行为,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适得其反的。是否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效应,使孩子的某些行为消退呢?如果希望孩子出现良好的行为,在他尚没有形成自觉自发行为时,从外界给以激励或奖赏,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孩子本身就已经具有内部需要,再给予奖励就有可能适得其反。即不恰当的奖励会降低孩子的内部动机,转移行为目标,使他们专注于外部奖赏,忽略内在需求。
激励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艺术,要使孩子持续不断的努力,应该激发其内在的动力,而不能只靠外在奖励。
心理健康教育资料(6)
南风效应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当孩子犯了错误后,很多父母都在扮演着“北风”的角色,动不动是“你这样不对”“你这是错的”“你不能这样”……把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把对孩子灵魂的诱导变成了冷冰冰硬邦邦的法制教育课,当家长一味吹北风的时候,你的“不经意的严厉批评”和“恨铁不成钢似的指责”会让孩子向你裹紧身上的大衣。引发一些心理问题,诸如自卑、孤僻自闭等,甚至产生报复心理,专门和父母作对。可见,作为父母,我们要尊重和关心孩子,多一些关怀,注重“南风”的'巨大作用,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错误,以恰当的方法去引导他们、激励他们,要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这样才能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国外父母这样惩罚孩子
新西兰:在新西兰,打孩子是违法行为。愤怒时,父母多选择对孩子进行冷处理,平静后再交谈。
日本: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会采取取消孩子外出计划,甚至让孩子饿上一顿、适度体罚等措施惩罚孩子。他们一般不会当众处罚孩子,他们认为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
英国:英国人认为惩罚是一门艺术,适度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
美国:父母喜欢让犯了错误的孩子一个人呆上几分钟,当孩子意识到他所犯的错误带给了自己麻烦之后,再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
-
招生模板(集合16篇)
上一篇
-
通知放假模板(热门18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