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资料的方法(热门4篇)
查找资料的方法(1)
1、到课外书中收集
平时到书店或学校的阅览室看书时。准备一个专门的日记本,记下自己感兴趣的或对学习有帮助的资料。需要时可以拿出参考。多年来,我一直在开学之初就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每隔几天我就请学生们摘抄一页,内容可以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任何资料,如关于诚信的名言,一些农谚,名人趣事等等。
2、到网络中查找
网络是现代社会的人们最喜欢用的东西了,到网络上收集资料是最容易的,也是最便捷的,收集资料的范围很广,有文本的,也有图片,视频,资料也是最好用的,查找到以后可以下载打印,十分方便。在网上可以随意查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和信息。达到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
3、 到生活中寻找
生活就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只要留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中碰到的许多事情都很有趣,把这些生动的事例放入收集的资料或是文章中的时候,可以把文章也变的很有趣。
从生活中取材很方便,可以向别人请教,可以从报纸、电视等媒体得到等等,只要是生活中所碰到的与研究题材有关的事情,都可以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资料。
查找资料的方法(2)
一、定好角度,有针对性
很多学生在查找资料时,都是宽泛地不着边际地查找,找到的资料中,有些根本没什么学习价值。例如好多学生在网上查找时,只在“百度”、“谷歌”等搜索网站上打入几个关键词,这些网站上便会跳出一长串与此相关联的资料。
但到底选用那几条信息呢?学生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仔细阅读与甄别,于是就随便打印几条来交差。因此,教师在布置类似的作业时,首先就要思考:这堂课除了让学生学习课本内的知识以外,还应让学生了解哪些相关的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哪些途径去查找?确定了方向和目标,再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进行指导。
首先得让学生明白,要查找哪些方面的资料?所查找的资料是干什么用的?可以从哪些地方查找?其次,给学生分好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好查找任务。这样,学生在查找的时候,目标比较明确,找的时候也会比较有重点,不至于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二、精挑细选,满足需要
为了加大课堂的信息含量,老师们往往希望学生能搜集很多的资料,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库。但是,学生搜集来的信息资料通常是原始的、零散的、无序的,课堂上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汇报,而且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限。
如何融入自己的思考,挖掘出有实用价值的资料为课堂教学服务,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老师应教会学生精挑细选,选择有用的材料为自己服务。那什么才是有用的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学生搜集的资料不在于多,而在于有效。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在资料当中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小故事也可以。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可以使学习变得更有效。
三、信息处理,化繁为简
许多专业书刊、杂志和网站,为读者呈献的资料都是很专业化、术语化的,有些甚至显得臃肿拖沓。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未加处理,不要说听的人听不懂,就是读起来也一定是支离破碎,收效甚微。
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需要公民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可试着让学生把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做一下精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语言组织概括能力,又便于在交流时使其他同学听得入耳,收到实效。
四、妥善处理,有始有终
当然,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毕竟有限,学生们所搜集的资料不可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全部展示出来。如果就此打住,那么学生们既学不到更多课外的知识,也使许多学生花的时间和精力白白地浪费了,更严重的有可能还会打击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因此会一落千丈。
所以,教师可以将这些未来得及展示的资料充分加以利用,通过其他的一些途径进行展示。例如教师可利用综合性学习课、信息技术课等相关课程,为学生们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让学生通过人机互动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在集思广益中提高,通过师生互动在角色平等中共进,通过多方互动在多方协助中成长。
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搜集资料的内容出一期主题墙报,或者分小组合作编写手抄报,或举行专题交流会等等。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又把课外知识的学习落到了实处。由此营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使其掌握探究的方法,以保证探究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查找资料的方法(3)
1 依托教材,挖掘教材中资料搜集的链接点
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最主要的依据。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载有的知识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兴奋点与阅读需求,指导学生以教材为依据,适当延伸与拓展相关的知识,作为学生课内语文学习的必要补充。
这种“补充”,既可以从小处着眼,如:字词的认识、书写与释义等,也可以从大处下手,如所学单元的主题与课文的背景、作者等。概括地说,可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
学生感兴趣的字词
学生的语文学习,首先是识字与词汇的学习。由于某种原因,学生可能会对文章中的某个字或词汇感兴趣。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马上抽出时间,借力学生的兴奋点展开对该字词的学习,以提高学习效果。虽然这可能会超出教学任务的范畴,但从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时,有学生插话,“爸爸说,苏轼就是一根姓苏的木头”,引起学生大笑并使部分学生生疑,“苏轼是一个人,怎么会是‘一根木头’呢”。显然,这名学生的话与“轼”字的含义有关。教师马上指导学生查阅字典,求解“轼”字本意,既使学生认识了这个字及其写法,又了解了其含义,起到了双重效果。
文章作者与相关知识点
很多时候,了解文章的作者是很有必要的。文章是作者的心声。了解了作者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身世经历等,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正确含义与感情。这种知识链接,可由学生自主进行,亦可由教师补充,或二者结合进行。
如前述学生说苏轼的话一例。显然,事先这名学生有过与父母关于“苏轼”的交流,教师让他把知道的相关知识,面对全体同学作必要的展示并进行适度补充,对其他学生来说,这是新知识的普及;对这名学生来说,这是表述能力的锻炼,彼此受益。
与单元主题或课文主题相链接
为便于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的学习,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以专题的形式组织单元呈现,组成该单元的每一篇文章又有自己的分主题。如二年级上册“识字1”单元,即以“秋天的景象真美”为主题,生字与课文则将其具体化。
学习该单元时,教师即可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描写秋天的美丽景象的文章,既增加学生阅读量,强化知识积累,还会触发、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深化对课本单元主题的感悟。
其他扩展性链接
这样的知识链接的范畴,应该是非常广泛的,既可与所学知识点紧密相联,也可仅仅是相关而已。如学习完《看雪》一文后,以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在我国台湾省看不到雪,老师可以鼓励他们通过多种方式,自己去寻找答案;又如在学习完《坐井观天》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并讲述其他“好玩”的成语故事。
2 拓展视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观察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三年级语文教材(人教版)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即是“留心观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观察自然万物,以作必要的语文知识的搜集与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引导其充分观察生活,可大大方便识字教学,提高学生识字积累。例如,一年级新生入学,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将自己的名字工工整整地写在漂亮的卡通小卡片上,粘贴在自己桌位的统一位置―― 左上角,进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进行观看,会方便学生记住很多生字。
再如,可引导学生观察一切写有汉字的物品,具体如:课程表、教室标牌、小花坛内植物铭牌、大街上广告牌、电视字幕、食品包装袋、说明书、图片等,并可进行识字比赛等活动交流,均可促进学生识字学习的积极性、成就感与识字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搜集能力的提高是很自然的事情。
“事事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还可为学生的写话及以后的习作练习提供必要而充分的写作素材。无论是低年级学生的写话练习,还是中高年级的习作练习中,均有相当多的学生感觉到无话可说、无字可写、无事可叙,其原因即在于缺乏对生活的留心与观察。
毕竟,写作源于生活。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首先是学生最熟悉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其次是自然万物。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观察事物多停留于表面且易片面的特点,更不会在观察中有意识的进行必要的比较,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观察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
查找资料的方法(4)
一、定好角度,有针对性
很多学生在查找资料时,都是宽泛地不着边际地查找,找到的资料中,有些根本没什么学习价值。例如好多学生在网上查找时,只在“百度”、“谷歌”等搜索网站上打入几个关键词,这些网站上便会跳出一长串与此相关联的资料。
但到底选用那几条信息呢?学生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仔细阅读与甄别,于是就随便打印几条来交差。因此,教师在布置类似的作业时,首先就要思考:这堂课除了让学生学习课本内的知识以外,还应让学生了解哪些相关的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哪些途径去查找?确定了方向和目标,再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进行指导。
首先得让学生明白,要查找哪些方面的资料?所查找的资料是干什么用的?可以从哪些地方查找?其次,给学生分好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好查找任务。这样,学生在查找的时候,目标比较明确,找的时候也会比较有重点,不至于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二、精挑细选,满足需要
为了加大课堂的信息含量,老师们往往希望学生能搜集很多的资料,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库。但是,学生搜集来的信息资料通常是原始的、零散的、无序的,课堂上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汇报,而且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限。
如何融入自己的思考,挖掘出有实用价值的资料为课堂教学服务,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老师应教会学生精挑细选,选择有用的材料为自己服务。那什么才是有用的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学生搜集的资料不在于多,而在于有效。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在资料当中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小故事也可以。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可以使学习变得更有效。
三、信息处理,化繁为简
许多专业书刊、杂志和网站,为读者呈献的资料都是很专业化、术语化的,有些甚至显得臃肿拖沓。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未加处理,不要说听的人听不懂,就是读起来也一定是支离破碎,收效甚微。
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需要公民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可试着让学生把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做一下精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语言组织概括能力,又便于在交流时使其他同学听得入耳,收到实效。
四、妥善处理,有始有终
当然,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毕竟有限,学生们所搜集的资料不可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全部展示出来。如果就此打住,那么学生们既学不到更多课外的知识,也使许多学生花的时间和精力白白地浪费了,更严重的有可能还会打击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因此会一落千丈。
所以,教师可以将这些未来得及展示的资料充分加以利用,通过其他的一些途径进行展示。例如教师可利用综合性学习课、信息技术课等相关课程,为学生们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让学生通过人机互动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在集思广益中提高,通过师生互动在角色平等中共进,通过多方互动在多方协助中成长。
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搜集资料的内容出一期主题墙报,或者分小组合作编写手抄报,或举行专题交流会等等。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又把课外知识的学习落到了实处。由此营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使其掌握探究的方法,以保证探究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
全国爱眼日资料(必备16篇)
上一篇
-
资料员安全职责(精编9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