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的课件(必备19篇)
质量的课件(1)
201x-201x学年度圆满结束,7月1日上午中心校下发期末各校综合排序、班级成绩具体数据至群共享。成绩是学生、老师、家长最关心的话题,是一位老师工作成效最硬性的部分,是一学年工作努力程度的直接呈现,我于第一时间下载查看,梳理分析如下:
本次测试我校取得三个第一名,分别为三年级英语、五年级英语、六年级数学;三个第二名,分别为四年级英语、五年级语文、五年级数学;一个第三名,为六年级英语,学校综合排序第二,完成了我和校长既定目标,达到了稳中有升。成绩的取得与老师们平时的付出是分不开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为老师们的工作热情所鼓舞!我校11名教职工,3名教师怀有身孕,但无一人请假;郑宝福老师54岁,身患多种疾病,长年耳鸣,硬是与新老师一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取得了中上游的成绩;董志丹老师不负众望,将基础很差的三四年级英语成绩抬至第一、二名;赵金友校长日理万机,仍非常注重学生兴趣与习惯,取得第一名,且将平均分升至90多分……感想如下:
1、我觉得,我们收获最多的是信心,我们感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去年开学,人员的调动一度使老师们情绪低落,加之优异的班级学生毕业,置换而来的新生基础差,成绩的取得带给老师们的影响是令人振奋的!尤其是董老师的三年级英语,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差生通过努力也一样会取得好成绩!
2、老师们静下心来思考的习惯。多年来,老师们都是重课堂而轻反思的,以往的试卷分析有很多人都是在以前的基础上更改数据,或从互联网下载后修改,而从本次的试卷分析中我可以看出,大家分析的非常认真,这体现出一种变化,一种思想的变化,而这正是进步的开始!
拨开成绩,我们也会发现,很多的问题摆在眼前,而亟待解决。本次测试二年级语文、数学均居第8名;四年级语文第8名,成绩较以往虽小有提升,但仍很低。三年级语文全镇第9名,三年级数学全镇第11名,成绩差,不能说老师平时付出的少,赵老师是很努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诸多问题,思考如下:
1、学生的课堂习惯培养。良好的课堂习惯是课堂高效的.前提,开放性的课堂是建立在“亲其师、信其道”的基础上,如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收放自如。通过几轮听课发现,很多班级老师课备的很充分,讲的很累,但学生听的不认真,没有跟着老师的节奏走下去,这样的课堂是没有效率的!
2、课堂作业的题量、题型设置与检查力度上,需要思考。几年里,我校个别班级中总有学生不完成作业、不认真完成作业,这种情况,在6月25日学校研讨中有的老师提出过此类问题。我认为,一是学生基础差,他根本完不成,不会做;二是作业多,想做做不完;三是懒惰的习惯。实际上,我们可以因材施教,少布置作业、做代表性题型、注重反馈,对懒惰学生也抓典型给以恰当惩罚。
3、尖子生的培养。通过将各年级数据排序,很多学科平均分不低,但高分不多,排在全镇前几十名的学生寥寥无几,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予以重视,查找原因。
4、注重班级凝聚力、学习状态的培养,也就是班风、学风。好的学习状态是一个老师个人魅力的展示,能带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处于愉悦之中,积极主动之中。
质量的课件(2)
考点一 质量及天平使用
1、质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____,它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__状__、__状态__、温度和__位置__的改变而改变。
2、单位:质量的国际主单位是__,此外常用单位还有__、__、__毫克(mg)__。实验室里用__天平__测物体的质量。
3、天平的使用:①放:天平放在__上,游码放在标尺____;②调: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③称:左“物”右“码”,并移游码,使横梁平衡;④读:m物=m砝码+m游码。
4、使用天平注意事项:①被测质量不能超过天平____;②加减砝码时用____夹取,不能将砝码弄湿、弄脏,__潮湿物品__和__化学药品__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盘中;③移动位置后,要重新调节天平平衡。
5、测量质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测微小物体的质量:m=m总m总为n个相同物体的总质量)。 n
(2)取样法:测巨大物体的质量:m=nm样(m样为样品的质量)。
(3)不等臂天平测质量:根据杠杆平衡原理:mm1·m2(m1、m2已知)。
①称量前,横梁不平衡的调节方法: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若指针右偏,则向左调节平衡螺母,反之,向右调。
②称量过程中横梁不平衡的调节方法:更换砝码,调节游码。
③读数时以游码左边所对刻度线为标准。
④添加砝码时从大到小的顺序添加
考点二 密度及其测量
6、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__质量__与它的__体积__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定义公式__=__。
7、单位:密度的国际主单位是__kg/m__,实验室常用单位是__g/cm__,二者的换算
333关系是__1_g/cm=10_kg/m__。
8、理解密度公式=m/V
(1)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不变,m与V成__正比__,即m1/m2=V1/V2;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的密度__一般不同__,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__属性__。
(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与体积V成__反比__,即V1/V2=2/1;
(3)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与质量m成__正比__,即m1/m2=1/2。
9、测体积:不规则较小固体和液体可以用__量筒(或量杯)__来测量体积。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__底部__相平。
10、测密度:原理:__=__,工具有__天平或秤__、__量筒或刻度尺__等,测固体物质的.密度通常是先测物体质量后测体积,测液体的密度通常采用__剩余__法误差较小。
11、密度的可变性:密度在外界因素(如温度、状态、压强等)改变时将会发生改变。如氧气瓶中的氧气在使用过程中,瓶中氧气质量减小,体积不变,密度减小。
考点三 密度与社会生活
12、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一般物质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水在0~4 ℃时__反常膨胀__。
13、密度的应用:①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质量,m=__V__;②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体
m积,V=__m/__;③由公式= 求出密度,用来鉴别物质;④应用物质的密度的特性可V
以作为选择应用材料时的标准。
典型的密度计算问题:①质量不变,如水结冰,冰化水问题;②体积不变,如瓶子问题;③密度不变,如样品问题。以上三类问题都属于隐含条件问题,分类求解时,先求出这个隐含量,综合求解时,应用已知量和待求量表示这个隐含量,列出物理方程再求解。 易错易混
(1)调节天平平衡时,易忽略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2)易将物重与密度概念混淆,如大人比小孩重与水比油重不是一回事。
(3)由=误认为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有关。
(4)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误认为在任何情况下,物质的密度都是不变的。
(5)测物质的密度时,忽略了从减小误差的角度来设计实验。
考例精选
例1:(2014,无锡)某同学想用天平称量一块岩石的质量,实验前发现指针停在如图甲所示位置,此时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直至天平平衡,称量时将岩石放入天平左端,当天平再次平衡后,右盘中砝码质量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岩石的质量是________ g。若将该岩石带到月球,其质量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例2:(2014,宜昌)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A、甲物质的质量大于乙物质的质量
B、甲物质的密度大于乙物质的密度
C、甲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关系
33 D、乙物质的密度为0。5×10 kg/m
例3:(2014,常德)某实验小组为了测量某种液体密度,设计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请你仔细阅读后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第一种方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向烧杯内倒入适量的液体,再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然后把烧杯内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1;根据测得的数据就可算出该液体的密度。
第二种方案: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液体,用调
节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3,然后将烧杯内的部分液体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2,再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4,根据测得的数据可算出该液体的密度。
(1)按第________种实验方案进行测量,实验结果要更精确一些;如果选择另一种方案,测得的密度值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2)下图是按第二种实验方案进行某次实验的情况,请将实验的数据及测量结果填入表中。
例4:某瓶氧气的密度是5 kg/m,给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
33度是________;容积是10 L的瓶子装满了煤油,已知煤油的密度是0。8×10 kg/m,则瓶
内煤油的质量是________,将煤油倒去4 kg后,瓶内剩余煤油的密度是________。
质量的课件(3)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正式开始前,我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是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是初中化学一块儿重要的知识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同样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堂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在观察、想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所以在教学中我会多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多动手,多操作,多观察,多思考,也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与机会,学生发表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见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准确说出质量守恒定律并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教学重点是质量守恒定律,其中,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结合教材分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探究实验法、,让学生在合作实践中思考、归纳、总结,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结合新课程标准及以上的分析,我将我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
1. 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我会列举之前学过的化学反应,例如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水电解生成氢气氧气,然后抛出问题,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存在什么关系?然后告诉同学们,关于这个问题拉瓦锡做了一个实验:HgO分解成汞和氧气,这个实验的结果是HgO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的汞和氧气的质量之和。再提出问题,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之和相等是一个巧合还是规律?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质量守恒定律(板书)。
在本环节,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新课教学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我会指导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进行探究试验一(磷和氧气燃烧试验),试验二(CuSO4和Fe的反应),在试验开始前我会通过PPT展示试验步骤,同时讲解试验如何进行和注意事项,并做好试验记录,填写PPT上的这个表格。然后同学们进行试验,我会进行巡视和点拨。试验结束后,由小组派代表填写他们的试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参加反应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
在本环节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探讨能力,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巩固提高
我们说化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接下来的巩固提高环节,我讲引领学生用我们所学过的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会引导学生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轻,为什么?由此来引发学生思考运用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之所以轻是因为有机物燃烧生成了CO2,而CO2是空气,所以燃烧后灰烬比纸轻。以此来对质量守恒定律有个进一步的理解,从而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4. 小结作业
接下来的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在本环节,我会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我们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点,然后找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了一个回顾之后,让学生思考实验一为什么要用气球?实验二为什么要铁钉为什么要打磨,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质量的课件(4)
教学目标:
识记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法(设问——实验——归纳——总结——练习)
教学用具:
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多功能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文字表达式;
3. 表现氢气的还原性的文字表达式。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思考:从三个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定性说明化学反应)
引入:10g氯酸钾分解后可生成多少g氧气?若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学习了本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第四章 化学方程式
讲述:为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投影:演示 白磷的燃烧
观察:实验现象 比较:反应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
实验操作:称量反应前系统的质量;点燃白磷;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
实物投影:天平指针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投影:实验分析:磷(P)+氧气(O2) 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
讲述:由于锥形瓶及仪器质量不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M(P)+M(O2)=M(P2O5)
学生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
投影:实验步骤:1.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分别装入烧杯和小试管中;
2.称量反应前系统的总质量;
3.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4.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并比较质量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实验分析:
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铜(Cu(OH)2)+硫酸钠(Na2SO4)
蓝色溶液 无色透明溶液 蓝色沉淀 无色透明溶液
学生思考: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M(CuSO4)+M(NaOH)=M(Cu(OH)2)+(Na2SO4)
二、讲授新课:
思考: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投影:第一节 
;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ΣM(反应物)=ΣM(生成物)
过度:仅仅以两个实验是否可以说明这个定律呢?
思考: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1:2g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为什么不等于2g?
问题2:10g氯酸钾加热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什么小于10g?
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1和问题2。
投影:二、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
三、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投影:思考并讨论:只守恒定律为什么可以成立?
提示: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和化学变化前后各种微粒的种类及数目的变化方面考虑。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综合讨论结果。
讲述:以P+O2 点燃 P2O5为例。
反应前后:改变——分子种类
不变——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个数
投影: 改变 分子种类
元素种类
化学变化前后 不变 原子种类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原子个数
三、课堂小结: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 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3.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学生练习:《整合集训》P41 1、2
作业:课本P70 1、2
质量的课件(5)
一 、指导思想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本节我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会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了质的改变的基础上而展开的。开始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方向过度,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定量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从量的方向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学好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同时也完善了化学用语的教学,更关键的是为以后学习化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学生有学好化学的愿望,对该课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动手实验,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相信他们完全可以过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3、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五、教学重点: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微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七、教学策略
1.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设计并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入手,启发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利用Flash制作动画—电解水的微观分析,不但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使学生又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及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从感性到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今后学习《酸 碱 盐》奠定了基础。
2.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如此贴近生活,因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会得到进一步激发。采用以实验为先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自主式教学法,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中分层要求、分层质疑、分层指导、分层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信造就一个人,自卑毁掉一个人,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让每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和求知欲望。
八、教学准备: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 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多媒体课件:动画
九、教学流程:
组
总结
演示
十、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演示实验】展示一瓶变质的牛奶
提问:这是什么?
解释:但这瓶牛奶已变质,不能再饮用。
追问: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引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许多的化学变化,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是否会有同学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化学反应提出问题呢?
【提出问题】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改变?
学生观察并回答--牛奶
化学变化
同学经过思考后提出一些问题。
倾听
思考、产生学习兴趣
从学生生活实例入手,激发兴趣
停顿,期待。引导学生能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
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
学
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
1、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活动
过渡: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下面用实验来探究。
学生活动
聆听 教学意图
过程 【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1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
【演示实验2】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2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 克。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是( )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呢? 思考 激疑、探索
【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反应名称 实验现象 反应后
质量和 结论
BaCl2+Na2SO4
CuSO4+NaOH
NaOH+FeCl3
分组:把学生分成三组
1:设计方案
2:实验探究
3:汇报结果
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带着上述问题做实验,并记录本组实验测定的数据(操作方法同演示实验2)。
1: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与实验用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2:能积极分工、协作、观察并记录。
3:代表汇报,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质疑。
4:描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事实,试着总结规律。
1: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培养操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3:体现合作精神
4: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质量的课件(6)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初三化学第5章第一节内容,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化学定律,是化学定量研究的基础。在前面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很多有关化学变化的例子,掌握了常见物质参与的化学反应,并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出来。还学习了物质的微观构成,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并了解到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粒解释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在学生积累一定的定性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的,一气呵成,促成了学生对物质从定性到定量探究能力的形成。
在质量守恒定律部分内容中,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知道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艺规律。教材的这种处理方法,学生接受起来十分自然,实验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也是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内容较多,应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边操作、边观察、边思索,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其收益会更大一些。
各实验小组所测定的化学反应各不相同,但通过比较、判断,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必然会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是开发智力的有效手段。
讲好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从定性认识要定量认识模型的构筑,今后学习化学方程式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微观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b、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C、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方案的设计,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b、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让学生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享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b、通过向学生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使学生产生“自己的研究与科学家的研究相似”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树立“将来我也能成为科学家”的信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运用所学物质微粒构成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依据: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标的核心,这是我确定本课重点的依据:根据学生以往的练习反馈,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微观世界缺乏感性认识,这是我确定本课难点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中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力,能力等方面分析。
1、学生现有的基础
学生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对物质的构成微粒,化学式和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有一定的认识,在上节中对燃烧有了一定了解,这对学习本节有较好的基础,有助于本节的`理解。但本节比较系统地开展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首次接触,学生没有明确的思路,还有些学生对前面物质的构成微粒还缺乏确切的理解,这给突破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这一难点带来一定的困难。
2、学习动力、能力
初中生好奇,对亲身参与活动感兴趣,但受年龄特征及基础知识限制,实验操作技能不高,观察,分析能力不强,语言表达,归纳概括能力较低,这给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三、教法分析
我用多媒体flash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在根据提出的假设设计实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体验,分别从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增加、减少、不变”三个方面设计出实验方案。对学生设计出的实验,组织同学们进行互相评论,休整错误,改进设计,从而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进行操作。在实验探究时,我采用实验一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一结论。通过练习,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前面引入时的例子,这就扩展了学生有关该概念的思路,加深理解,并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在处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这一难点内容时,我采用多媒体模拟展示,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形象直观地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四、学法分析
1、教学的全过程是学生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师指导与辅导的全过程,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动手作、动脑想、大胆猜、严格证”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培养其科学的学习精神的学习方法。
2、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实验,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得出的,实验分为“质量增加、质量减少、质量不变”三个方案实施,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特征。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五个环节完成我的教学:
分别为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三、反馈练习,四、归纳总结,五、布置作业。具体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重还是变轻了?
2、酒精燃烧,到最后为什么连灰烬都没有留下?
3、为什么铁生锈后质量变重了?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活动1、探究性学习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发现和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在呈现的问题情景中思考,发现并提出“如何确定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科学素养。)
3、提出假设
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经验,提出对“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的假设,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提出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加,减少,不变三种假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形成严谨思考,大胆猜想良好的思维方式。)
4、设计实验
我启发学生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事先查阅的有关资料,设计出验证的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在班级里交流实验方案,讨论评议。从学生的实验方案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方案,供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5、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实验1、蜡烛的燃烧(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假设)
实验2、铁粉在空气中与氧气的反应(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假设)
实验3、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不变的假设)
实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侧重观察实验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的变化,还有及时鼓励正确操作的学生,同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在实验过程中,可能有些同学没有获得成功,或没有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结论。这是老师要结合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告诉大家,科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与科学家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鼓励学生不要气镁,仔细查找实验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组织学生课后修正实验方案重新实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交流与评价
组织学生交流,每一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实验结果。针对学生可能得到的不同结论,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1)、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变化是不是没有规律?
(2)、得到不同结论的实验方案是否存在差异?
(3)、测定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实验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教师综合分析学生的意见和实验装置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实验得到不同结论的原因,使学生形成“测定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实验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认识。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7、形成结论
在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保持不变”的结论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指出:用与上述相似的方法,对许多化学反应进行研究,都可以得到一条基本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活动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交流与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你能用物质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吗?请以金属镁和氧气的反应为例,与同学们进行讨论。
针对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缺乏直观的印象,从而造成他们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理解困难,为突破难点,我采用启发式和多媒体模拟结合的方法,启示学生从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再展示其模拟过程,这样会给学生直观的现象,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三)反馈练习
1、比较下列物质质量大小,用“>”“”<“=”填写空白。
(1)、木材燃烧,余下灰烬的质量( )原木材的质量。
(2)、铜丝在火焰上灼烧,灼烧后的“铜丝”质量( )原铜丝的质量。
(3)、加热高锰酸钾,剩余固体的质量( )原高锰酸钾的质量。
2、某同学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时发现: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小了,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了,请你帮助他分析一下,这些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设计意图:这些题目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
1、让学生回顾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注意的问题。
2、由学生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11本章作业第8题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设计实验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严谨思维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为指导思想,通过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及其微观解释,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
七、板书设计
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
1.探究性活动
1、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1)减小
(2)增加
(3)不变
2、设计实验
3、实验探究
4、交流与评价
5、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镁 + 氧气 → 氧化镁
2Mg O2 2MgO
原子数: 氧原子:2 氧原子:2
镁原子:2 镁原子:2
相对质量:24×2+16×2=80 2×(24+16)=80
在化学变化中: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
质量守恒
质量的课件(7)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现象以及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并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 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言]一天,福尔摩斯像往常一样滋滋有味地抽着他的烟斗,房间里充满了刺鼻的烟味。他的助手华声问道“敬爱的神探先生,别人都说你很聪明,那么你能告诉我你吐出的这些烟和气体有多重吗?”请同学们来回答神探助理提出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节课内容,并板书课题“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复习”。
[展示]多媒体展示本专题考情分析以及中考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课前回顾]复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板书“一、基础回顾”),对相关问题加以强调,如:对内容中“参加”一词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只适应于化学变化;只是质量守恒,不能扩大到其他物理量;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特别注意有气体或沉淀参与的化学反应。
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
[知识延伸]引导学生回顾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的变量,不变量,以及可能变量。即从微观角度理解并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 推断物质的元素组成
2 .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3. 解释生活或实验中的一些现象
4. 用质量差确定某一物质的质量
5.化学计量数的待定
6.表格数据分析
多媒体展示例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问题的一般方法。
[板书]三.直通中考
分析近五年有关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考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
倾听并思考,举手回答解决引言中问题的方法。
观看
思考,并积极配合老师,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回顾思考
积极思考,并进行分组讨论,解决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思考,讨论
小结归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复习目标,准确把握中考动向,做到有的放矢。
使相关基础知识条理、系统化,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实现宏观到微观的跨越,更加透彻的认识并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明确相关知识考题类型,做到有的放矢。
了解中考动向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质量的课件(8)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生—生: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生—生:(讨论、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生:(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供给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质量的课件(9)
质量工程师课件
导语:作为质量工程师,相关知识一定要具备和扎实。下面是质量工程师课件:关于螺纹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螺纹是机械工程中常见的几何特征之一, 应用广泛。螺纹的加工工艺较多, 如基于塑性变形的滚丝与搓丝, 基于切削加工的车削、铣削、攻螺纹与套螺纹、螺纹磨削、螺纹研磨等。
一、螺纹种类
按牙型可分为三角形、梯形、矩形、锯齿形和圆弧螺纹;
按螺纹旋向可分为左旋和右旋;
按螺旋线条数可分为单线和多线;
按螺纹母体形状分为圆柱和圆锥等。
二、不同国家的标准
1. 英寸制统一螺纹
在英寸制国家广泛采用,该类螺纹分三个系列:粗牙系列UNC,细牙系列UNF,特细牙系列UNFF,外加一个定螺距系列UN。
标注方法:螺纹直径—每英寸牙数系列代号—精度等级
示例:粗牙系列 3/8—16UNC—2A
细牙系列 3/8—24UNF—2A
特细牙系列 3/8—32UNFF—2A
定螺距系列 3/8—20UN—2A
第一位数字3/8表示螺纹外径,单位为英寸,转换为米制单位mm要乘以25.4,即3/8×25.4=9.525mm;第二、三位数字16、24、32、20为每英寸牙数(在25.4mm长度上的牙数);第三位以后的文字代号UNC、UNF、UNFF、UN为系列代号,最后两位2A为精度等级。
2. 55°圆柱管螺纹的转化
55°圆柱管螺纹,来源于英寸制系列,但米制和英寸制国家均广泛采用,用于输送液体经、气体和安装电线的管接头与管子的联接,然而,各国的代号不同,应按下表(对照表)中的国外代号转化为我国代号,现将各国的55°圆柱管螺纹代号列于下表:
3. 55°圆锥管螺纹的转化
55°圆锥管螺纹,是指螺纹的牙型角为55°、螺纹具有1:16的锥度。该系列螺纹在世界上应用广泛,它的代号,各国规定不同,见下表。按下表中的国外代号转化为我国代号:
4. 60°圆锥管螺纹的转化
60°圆锥管螺纹是指牙型角为60°、螺纹锥度为1:16的管螺纹,此系列螺纹在我国机床行业和美国、前苏联应用。它的代号,我国过去规定为K,后来规定为Z,现在改为NPT。螺纹代号对照表见下表:
5. 55°梯形螺纹的转化
梯形螺纹是指牙型角为30°的米制梯形螺纹。该系列螺纹,国内外比较统一,其代号也相当一致,螺纹代号见下表:
三、螺纹的`要素
螺纹包括五个要素:牙型、公称直径、线数、螺距(或导程)、旋向。
1. 牙型
在通过螺纹轴线的剖面区域上,螺纹的轮廓形状称为牙型。有三角形、梯形、锯齿形、圆弧和矩形等牙型。
螺纹的牙型比较:
2. 直径
螺纹有大径(d、D)、中径(d2、D2)、小径(d1、D1),在表示螺纹时采用的是公称直径,公称直径是代表螺纹尺寸的直径。
普通螺纹的公称直径就是大径。
外螺纹(左) 内螺纹(右)
3. 线数
沿一条螺旋线形成的螺纹称为单线螺纹,沿轴向等距分布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螺旋线形成的螺纹称为多线螺纹。
单线螺纹(左) 双线螺纹(右)
4. 螺距和导程
螺距(p)是相邻两牙在中径线上对应两点间的轴向距离。
导程(ph)是同一条螺旋线上的相邻两牙在中径线上对应两点间的轴向距离。
单线螺纹时,导程=螺距;多线螺纹时,导程=螺距×线数。
5. 旋向
顺时针旋转时旋入的螺纹称为右旋螺纹;
逆时针旋转时旋入的螺纹称为左旋螺纹。
质量的课件(10)
相对原子质量课件
原子的质量是原子的实际存在的物质的多少,是实际质量或称为真实质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对原子质量课件,欢迎阅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比喻的方法,理解微观概念的含义;通过计算的练习,初步体会化学中的定量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计量的重要性;通过介绍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难点】
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提出疑问,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碳原子、铝原子的质量(科学计数法,单位:kg)。
设疑: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原子是质量、体积都很小的'微粒,那原子的质量我们如何简便的表示原子的质量?
环节二:类比练习,学习新知
学生以小数的形式写出上述原子的质量,体会记忆、书写和使用时的不便。
宏观类比,加深认识:生活中,我们用“千米”衡量北京到天津的距离,用“光年”衡量宇宙中星球间的距离。若以“千克”为单位表示原子的质量,就好比用“光年”衡量北京到天津的距离,也好比用“吨”来表示一个苹果的体重。
讲授新知:国际上一般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学生自主阅读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讲述科学家确定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研究过程,进一步强调相对原子质量是为了计算简便而人为规定的。
介绍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的贡献。
过渡:原子的质量非常小,所以在化学中使用相对原子质量。那么在化学中如何表示分子的质量呢?
讲解:通常用相对分子质量表示分子质量的大小。
设疑:如何由相对原子质量得出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启发: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教师以水分子(H2O)为例讲解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课堂练习:计算二氧化碳分子(CO2)的相对分子质量。
环节三:加深理解,巩固练习
思考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是否有单位?
思考2.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练习3.参考相对原子质量表,计算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
环节四: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小结: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对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理解。
作业:课后练习与实践题6、8。
质量的课件(11)
八年级物理质量课件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质量课件,欢迎阅读!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质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并且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改变
(3)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地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点和难点
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的概念和属性,托盘天平的使用
2、教学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
为突出重点,本课以引导性提问发现法为主线,以提问拓展学生思维,用引导让学生逐渐靠近问题实质,结合比较法,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得出结论;为突破难点,采用多媒体演示法,以生动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用实验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用反馈练习法检验所学知识及巩固所学内容。
四、学法分析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我的上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分类比较导入新课 讨论交流激发兴趣 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巧记妙学掌握重点 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分类比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学生活动,将上出示的图片:铁锤,小木块,铁钉,桌子等物体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从而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接着引导学生比较铁钉和铁锤、小木块和桌子同类物质所含的物质多少不一样,引出质量的概念。
2、讨论交流激发兴趣
小组讨论说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质量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阅读书本109页的小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大象质量是成人质量的多少倍?”
随后小组交流: 1、一张邮票的质量为50
2、一枚硬币的质量为10
3、一个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
4、一头大象的质量约5
使学生对质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
3、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为了攻破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天平,说出天平的结构名称及作用;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学习天平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讨论天平的使用方法;
(讨论天平使用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教师总结天平使用的步骤:放、拨、调、测、读、收。
(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量身边一些小物体的质量,并通过讨论、交流和协作,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重点。)
4、巧记妙学掌握重点
通过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先把天平放水平,后将游码左移“0”
再调螺母反指针,左放物体右放砝
读准质量收完备,三点注意要记清
5、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例1:(1) 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天平进行调节;先将游码放在标尺 的 刻度线处。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铜块的质量是 。若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节。(2) 用调节好的天平称铜块的质量:把铜块放在天平的 盘内。
例2: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物体应放在天平_________盘,测得盛有水的烧杯的质量如图所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________g.
质量的课件(12)
小学教学质量分析课件
导语: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小学教学质量分析课件”,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鉴于过去的一个学年我校的教学质量落后,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学质量严重滞后,为了尽快提高教学质量,扭转落后的局面,新学年打个翻身仗,特别制定本方案。
一、加强领导,建账三制,完善考评细则,民主管理。
开学伊始,学校领导班子就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经过商议,实行领导分包责任制,每两位领导分包一个级段,每位领导分包一个或两个教研组,负责该级段教研组的教学质量。正主任以上的领导,没人分包两个毕业班级,协同任课教师提高分包班级的教学质量,对分包班级的教学质量全面负责。确保上下一心,齐抓共管,提高质量。其次,加大学校的制度管理,保证学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向管理要质量,让管理出效益。众人拾柴,集思广益,在广泛听取不同意见的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系列切合我校实际,注重实效的条例和制度,我校相继制定了《学校目标管理奖惩意见》、《级段目标管理量化考评细则及奖惩意见》、《教职工绩效量化考核细则》、《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目标管理考核细则》等一系列文件,汇编成册,人手一份,逐条学习、领会,使领导、教师增强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第三,根据我校班大人多的现状,修订完善了考评细则,班级目标管理量化考评的1000分中,教学管理及质量占500分,期中教学质量就占400分。变原来每次质量检测两率一分的300分为500分,增加了每班前40名的平均分和后15名的平均分,毕业班在春秋两期的期末考试后,还要以学生语文、数学、英语单科排序,语文、数学奖惩前600名,英语奖惩前300名,每生5元。这样,加大了教学质量的权重和奖励,真正使每位教师心系教学,心系质量。
二、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实施精细化过程管理
“常规——过程——细节”可以说是当前教学质量提高最实在、最有效的方法。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归纳出: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上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作业批改、检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为此,我校教师人手一份《素质教育教学规范》,规范中对备、讲、辅、批、考、评、补各环节的工作提出明确的行为和量化、要求,并严格执行,使教学常规管理更人性化、规范化。
近年来,我校注重教学常规的管理与落实,坚持一月一次全面检查、一周一次抽检和领导视导抽查相结合,有检查必有总结,有总结必有通报,在检查与通报中,使每位教师看到成绩,明白不足,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向扎实的常规要质量,并把每次常规检查的结果与教职工绩效量化的教学过程性考评挂起钩来,促使每位教师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研兴校,多渠道提高教师素质
根据校情,我校围绕“教研兴校”开展工作,建立了由学校教研领导小组→各年级各科教研组→各实验专题小组→教研沙龙组成的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教科研网络,以此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1、改革实验大课题的研究。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改革课题实验研究。“十一五”期间,4个省级以上立项的实验课题,正在加紧进行实验研究。其中《利用网络及其资源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已于20XX年3月29日在郑州结题,专家评委组在通过汇报、质疑、答辩、审查后一致认为,该课题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及前瞻性,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目前《网络时代小学学困生心理研究》作为“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并在积极地实践研究中。
2、以教研作支撑,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以教研促进教师素质提升的工作思路,为此除大力支持全体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外,还加强了校本教研和培训工作。为保证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地开展,学校领导分包到教研组参加教研活动。每间隔一周每个教研组都抽出两节课时间开展教研,毕业班每周教研一次,每次教研,都做到有研究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发言材料,有教研记录。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课改方向,研究教材教法,寻求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然后再由每位同志结合教学实际,写出个性化的教案。为了检验各组备课情况,学校领导采用“听课推门制”,每次听课前做到“三不”,即“不论课别,不分课型,不提前打招呼”。领导每听一节课,都要认真评课,并检查教案,看上课与备课是否相符、上课与课改新理念是否相符。对一些青年教师,我们采取跟踪听课制,连续听一周或更长的时间,促使其不断进步。
3、开办教研沙龙活动,提升教研层次
在校本教研、各教研组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了教科研沙龙活动,逐步提升教研的层次。具体做法是: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或同志们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疑难、困惑,各组派出代表参加学校的沙龙论坛。例如“百人大班条件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课改条件下如何落实教学方式的转变”“课改条件下如何落实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毕业班教学经验交流会等等。在教研活动上,与会同志就畅所欲言,使全体同志们在研讨同提高,在研讨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根据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
1.“高校课堂年”活动和“四课四优”活动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提高教学质量的'成功与否,关键在课堂,所以我们将针对语文课的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作文指导课、讲评课教学及数学课的应用题教学、数学广角教学等进行自下而上的四课活动,全体教师人人参与,先在教研组内进行备课、说课、讲课、听课,多()向学校推荐优质课教师,学校统一组织评委,开展学校以听评课研讨活动,通过该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的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造高效课堂。
2.典型引路,开展示范课活动。
在“四课四优”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示范课教学活动。我们将采取了名师带动、骨干示范、人人展示的一系列举措,由点到面全面开展。所谓名师带动就是由学校的特级教师或省级骨干教师担任说课、讲课、评课的主讲,除自身上好观摩课外,还要做好其它教师的指导工作,发现典型,培养骨干,树立课堂教改新秀。所谓骨干示范即评选和确定一部分课改成效显著的教师定期担任示范课主讲,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所谓人人展示即要求每位教师每每学生至少上两节能够体现教学方式转变的公开课。学校组成指导小组,一个一个进行评价,肯定成绩,指出问题,计入教师考评档案,促进课堂效益革和教师素质的提高。
3.以老带新,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今年秋期,我校新进代课教师和新调整岗位教师二十多位,他们或刚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或担任新的年级新的学科,为使他们尽快融入队伍,尽快熟悉教学教法,尽快把握课堂教学,我将在典型引路,骨干示范的基础上,开展青年教师成长课活动和以老带新一帮一活动,通过听、讲、评,帮促使他们尽快成长,缩小班级间质量上的差距。
五、加强过程性质量检查与分析,切实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质量检测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便于及时发现教学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除学校领导随堂听课,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监控外,还加大力度进行周周清、单元清,间周一次的抽考和一月一次的月考,每次考试过后,各班成绩在校园中张榜公布,每位教师要针对试卷情况进行分析,由教导处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通报数据,明白位次,分析会上,成绩优秀者说经验,落后者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学校领导跟踪视导,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事实证明,要想提高一个多人大班的质量,谁不注意培优补差工作,那质量就无从谈起,所以,今秋在修订考评细则时,把对质量检测的考评时分制增加了前40名学生的平均分和后15名学生的平均分的200分值,目的在于促使全体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把培优补差当成重点任务,重点工作去落实。我们将适时召开培优补差座谈会,使所有班齐头并进,共同提高。
六、以活动为载体,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能够充分地学习和发展。我校将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给学生搭建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特点,结合各年级的实际情况,开展语文课本剧表演比赛、英语口语交际比赛,英语情境剧表演比赛、背书比赛、书写比赛、朗读比赛、作文比赛、计算能力比赛、应用题分析比赛、才艺展示、作业展评、日记展评、阅读札记展评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继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提高教学质量,创办一流学校,办人民满意学校,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将会在中心校的正确指导下,在校委会的具体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同心同德,凝神聚力,突出教学的中心位置,真抓实干,稳定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质量的课件(13)
高一化学摩尔质量课件
化学元素的摩尔质量是化学计算中经常使用的一个物理量, 它定义为1 mol原子的质量, 量符号为M。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高一化学摩尔质量课件,欢迎阅读借鉴。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
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
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本课时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
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
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学习合作伙伴是高一学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
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三、教法分析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
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引入这节课时,我采用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曹冲称象”的主要
思想是什么呢?将巨大的不可直接称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解成部分。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买面,如何购买?家里盖房子,建筑高楼大厦,如何买石子、沙子呢?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石子、沙子等用吨计。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学生很自然会说米粒质量太小,不易称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称量。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采用“集合”的方法,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即将小的集合成大的,将部分集合成整体。这样,由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概念的导出
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滴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数。显然,我们不可
能一个一个地去数,那怎么办呢?学生很容易就会联想起采用“集合”的观点,把大量的微观粒子看成一个整体,一个集合,数起来就会方便。老师趁机追问“选择数微观粒子集合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选择多少个微观粒子作为一个集合合适呢?”学生此时的学习兴趣已被调动上来,他们很想知道这一个集合到底是多大。
学生在走进教室之前,并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带着原来的知识经验来学习的.。因此,这时老师提供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化学方程式 C+O2=CO2,这个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学生非常清楚。
C + O2 = 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 一个碳原子 一个氧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质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气 44克二氧化碳
同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相同,因此,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之间存在着
联系。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老师提供一组数据,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 mc=1.993×10-23克,一个氧分子的质量m O2=5.316×10-23克。通过计算12克碳、32克氧气中含有的微粒数发现,二者含有的微粒数相同,该数值大约为6.02×
1023。是不是其他物质也含有相同的微粒数呢?接着给出一组不同微粒数的质
根据这组数据,同学们可以得出结论,一定质量的物质,所含有的微粒数是一个常数,其值约为6.02×1023。接着引入阿伏加德罗常数。继续设问,你如果去“数”微观粒子,你会选择多大的集合标准,理由是什么?学生大多会选择6.02×10为标准,因为这个标准能将物质的质量、微观粒子数联系起来,应用23
通过课本及“资料卡片”栏目的阅读,回忆复习有关长度、时间等概念,对物质的量进行类比学习,进一步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特别强调国际上是以12克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作为标准的。
(三)巩固应用
学生已对物质的量有了基本的了解,接着返回大家熟悉的方程式
C + O2 = 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 一个碳原子 一个氧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扩大6.02×10倍 6.02×10个碳原子 6.02×10个氧分子 6.02×10个二氧化碳分子 23 23 23 23
从物质的量角度 1mol碳原子 1mol氧分子 1mol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质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气 44克二氧化碳
通过这个比较,把引入物质的量的意义很清晰地表达出来。接着,我趁热打铁设计了一组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的正误判断题,意在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总结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应用要点,熟悉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化关系,达到概念升华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丰富。
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
1、物质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质的质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数量。
2、1mol的苹果的说法是真的吗?
3、1mol氧中一定含有6.02×1023 个O2 分子。
4、1mol氧气中含有6.02×1023 个氧原子。
5、0.5molNH3中含有1.5mol氢原子。
6、1.204×1023H2中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4mol。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在应用物质的量时,可能遇到的误区,例如:摩尔可不可以用来表示宏观物体,1摩尔氧表示氧原子还是氧分子等得以纠正,更加深化了对物质的量的及摩尔的理解。
(四)拓展提高
此时,让学生独立完成下图,并交流探讨所填图的含义。经过交流探讨,学生对物质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物质的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定量认识物质组成的方式。例如,看到CO2这一化学式,就可以认识到:1molCO2含有1molC和2molO。
同时,物质的量也为我们提供了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例如C+O2=CO2 ,我们可以认识到1molC和1mol O2 反应生成1mol CO2 ,从而进一步深化了物质的量的应用。
(五)复习小结
这时,我提出学习概念时常用的“3W”
Why(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
What(物质的量是什么)?
How(物质的量如何应用)?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完成了对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小结。整个过程,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他们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讨论完成了对物质的量的建构。
(六)埋下伏笔
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并为下节课摩尔质量做铺垫,我又精心设计了以下课后思考题:
智力快车,谁能最快到达
1、1.204×1023 个H2分子的物质的量是 mol?质量是 克? 微粒数( )氢原子 氧原子( )微粒数 6.02×10个水分子 23 1molH2O 物质的量( )H )O
2、1mol O2 的质量是 克?
3、49克硫酸的物质的量是 mol,含有 mol H,S原子的数目是 。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发现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学生最终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质量的课件(14)
化学9年级上册质量守恒定律课件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为化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它为化学家从量变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变化提供了最精确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发现的有关化学变化的一些规律奠定了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9年级上册质量守恒定律课件,欢迎阅读。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生—生: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生—生:(讨论、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生:(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供给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质量的课件(15)
初中《质量》课件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质量》的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欢迎分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3.初步认识托盘天平,知道它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认识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相互配合协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质量的含义及单位。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
托盘天平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教师:分析比较铁钉和铁锤;大小玻璃杯;课桌和长条凳除了形状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
学生:铁锤比铁钉含的铁多; 大的玻璃杯比小的玻璃杯含的玻璃多,课桌比长条凳含的木材多。
教师: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物理学中用质量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由此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质量的定义:
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板书)。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但一般不同;质量用字母“m”表示。
2、质量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
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kg=103g 1mg=103g=10-6kg 1t=103kg
3、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1)教师:演示实验:将一张折成不同形状;
学生:观察,并思考形变时纸的质量是否改变?
师问:其他物体是否也有这种特性?举例说明。学生讨论略。
(2)师问:在茶杯中装满水,加盖放入冰箱,水的温度、状态、质量有没有变化?茶杯取出后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并请学生回家后进行试验,经历此过程。
(3)师问:如果你将来成为一名光荣的宇航员,我请你将物理课本带到月球,书的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得出结论: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4、质量的'测量
(1)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
天平(托盘天平、学生天平、物理天平等)、电子秤(电子台秤、电子汽车秤等)
5、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①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②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③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每架天平都 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
④了解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请学生说说学习本节收获,感悟质量的含义。
学生活动:回答后,预习天平测量质量的正确操作方法。
附:板书设计
质量(m):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单位: 千克(kg);还有克(g)、毫克(mg)、吨(t)等
单位的换算: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课后作业
课后讨论完成 “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
质量的课件(16)
初中物理质量说课课件
引导语: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重点 质量单位及单位间换算,天平使用方法。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初中物理质量说课课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质量的单位,会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使用游码,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会正确读出所测物体的质量。
4.知道使用天平时要注意的事项。
5.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教学重点
1.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认识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2.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能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1.托盘天平的使用及游码的读数。
2.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而改变。
实验器材
教师:铁块、铝块、木块、托盘天平和砝码、橡皮泥、铁钉、铁锤、冰块、酒精灯、烧杯、铁架台、石棉网、托盘天平挂图。
学生:铁块、铝块、木块、托盘天平和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言
教师:这一章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通过学习我们将明确什么叫质量和密度,知道质量和密度的单位,学习怎样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怎样用天平和量筒测物体的密度。
二、物体的质量
问题:什么叫质量?
教师出示铁钉、铁锤、玻璃杯,列举教室中的桌子、椅子等。指出这些东西我们都把它叫做物体。接着师生共同讨论:铁钉、铁锤都是由铁制成,玻璃杯由玻璃制成,桌子、椅子由木材制成。
教师指出:铁、玻璃、木材等我们都把它们叫做物质,物体由物质构成。
让学生比较铁钉和铁锤;大小玻璃杯;课桌和课椅除了形状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东西有多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铁锤比铁钉含的铁多;大的玻璃杯比小的玻璃杯含的玻璃多,课桌比课椅含的木材多,从而概括出物体中含物质有多少之分,我们把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符号m表示。铁钉和铁锤虽然都是由铁制成的,但它们的质量不同。
演示: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圆柱体等形状让学生观察。
列举把铁压成铁片;水从小杯倒入大杯等。
问:上述例证中物体的形状改变了,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变?演示;把冰块放到杯子中,让冰块在室温下熔化。
问:冰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有没有变?列举:把课本从书店运到学校,把矿石标本从月球带回到地球等。
问:上述物体放置的位置改变了,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变?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教师给予肯定或否定。
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三、质量的单位
教师:同学们在小学数学中学到的吨、千克、克等都是质量的单位,除了上述质量单位外,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毫克,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说明质量单位符号:吨(t)、千克(Kg)、克(g)、 毫克(mg)。
出示1千克砝码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纯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它们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
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图2-12,了解国际千克原器及千克单位是怎样规定的。
教师介绍吨、千克、克、毫克这些单位在什么情况下常用。例如:火车的装载量,粮食、钢铁、煤的产量等常用吨;人们平常生活中买米、卖菜等等常用千克,药房和实验室常用克或毫克作质量单位。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开头图表了解一些物体的质量。
介绍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1t=1000kg=103kg 1kg=1000g=103g 1g=1000mg=103mg
练习,根据课本P103图表中数据,说一说地球质量约多少t?
1kg=10-3t
地球质量=6.O×1024kg=6.O×1024×10-3t=6.0×1021t
四、物体质量的测量
教师:人们到商店买粮、买菜、买水果等都要用秤称货物的质量,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室里人们也常常要用秤称物体的质量。商店里常用到的秤如课本第30页图2-13所示,有案秤、台秤、电子秤等,实验室里常用的是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课本第30页图2-14)天平,在初中物理中我们将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出示托盘天平及托盘天平的构造原理挂图。
教师介绍天平主要部分的名称和作用:秤盘(左盘放被称物体,右盘放砝码)、横梁、平衡螺母(用来调横梁平衡)、指针、分度盘(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时,或指针在中线附近小幅摆动,两边偏离中线的幅度相等时,天平平衡)、标尺、游码(能在标尺上移动,称量结果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所指示的质量数)、天平底座。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2.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调整时,如果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边,则平衡螺母应向右旋动;如果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边,则平衡螺母应向左边旋动。
教师指出:天平调节横梁平衡后,不要改变天平的位置,更不要调换两个秤盘的位置,否则,要重新调节横梁的平衡。
3.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教师指出:向右盘里加砝码时,应先估计左盘中物体质量的大小。然后由大到小地加减砝码,若加最小的砝码时,指针指向分度盘右边,而减最小砝码时,指针指向分度盘左边,则不必加砝码了而应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4.读出右盘中硅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这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的内容。说一说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练习:说一说图中标尺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克?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克?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多少克?
教师提示:游码的读数,是以游码左边所对的刻度值为准。
学生回答:图中标尺每一大格表示1g,每一小刻表示 g,游码所对的刻度是 个大格、 个小格、是 g。
教师: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使用时要明确使用注意事项,才能保护天平不致于损坏。
教师说明:天平的秤量一般都写在天平的铭牌上,使用天平时首先要看它的铭牌,弄清它的秤量,弄清仪器的性能和规格,按照要求正确地使用,是使用任何仪器都必须遵守的,要注意养成这样的习惯。
学生实验:完成课文第32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1.物体中所含的物质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还有吨(t)、克(g)、毫克(mg)。
3.天平是测量质量的仪器,天平测物体质量前应调横梁平衡,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天平有盘中硅码的总质量及游码的读数,使用天平要明确注意事项,遵守操作规则。
六、布置作业
1.课文第32页作业第12题。
质量的课件(17)
课件审美效对教学质量有什么影响
随着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项目在边远山区的实施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使广大农村教师有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上课的机遇。教学课件也随之走入课堂。课件是教学内容同教学媒体的有机整合,通过形、像、声和色等要素去寻找教学内容最直观,最美的表达方式,把教学内容和信息外化。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课件的审美效应对教学质量方面的影响。
一. 课件可使学生产生学习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具体的,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能被欣赏者的感管接受的。课件的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声、色等材料所构成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象能给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为学习知识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视觉是人类最丰富的信息来源,课件不论是图象,文字还是形体动作都是通过视觉传递。有些抽象知识通过课件转变为视觉形式,学生可能会被这些课件的奇特,新鲜的动画及音乐所吸引,从而产生某些审美快适的感觉,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因此课件不但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更具有教学性,利用课件教学,不但使学生得到视觉、听觉的刺激,而且使学生产生美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件的画面、语言、解说、字幕、动画等制作要符合审美要求。
二. 课件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审美情趣,调节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协同合作,促进整个大脑进行积极思维,这对教学有促进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课件的形、像、色、声等片段信息直接呈现于外部,而且他们的信息是逐渐释放的。这样可以调动大脑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但加强了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且审美情趣和意志力量也被调动起来。这种审美情趣对接受知识起着调节和促进作用,让学生形成一种愉快的心理状态,一种稳定持久的情绪,从而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进行认真思考、学习,这不单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会明显提高。
总之,可见度件的审美效应使学生在审美的娱乐中受到影响,而且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在娱乐中完成矫形任务,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但课件的使用不能有盲目性,不能过分夸大课件的作用,而忽视了知识点的突破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把课件的使用和课本知识内容有机统一起来。既能发挥课件的审美效应有能让学生学得知识。
质量的课件(18)
试论课件的审美效应对教学质量方面的影响
随着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项目在边远山区的实施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使广大农村教师有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上课的机遇。教学课件也随之走入课堂。课件是教学内容同教学媒体的有机整合,通过形、像、声和色等要素去寻找教学内容最直观,最美的表达方式,把教学内容和信息外化。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课件的审美效应对教学质量方面的影响。
一.课件可使学生产生学习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具体的,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能被欣赏者的感管接受的。课件的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声、色等材料所构成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象能给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为学习知识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视觉是人类最丰富的信息来源,课件不论是图象,文字还是形体动作都是通过视觉传递。有些抽象知识通过课件转变为视觉形式,学生可能会被这些课件的奇特,新鲜的动画及音乐所吸引,从而产生某些审美快适的感觉,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因此课件不但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更具有教学性,利用课件教学,不但使学生得到视觉、听觉的刺激,而且使学生产生美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件的画面、语言、解说、字幕、动画等制作要符合审美要求。
二.课件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审美情趣,调节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协同合作,促进整个大脑进行积极思维,这对教学有促进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课件的形、像、色、声等片段信息直接呈现于外部,而且他们的信息是逐渐释放的。这样可以调动大脑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但加强了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且审美情趣和意志力量也被调动起来。这种审美情趣对接受知识起着调节和促进作用,让学生形成一种愉快的心理状态,一种稳定持久的情绪,从而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进行认真思考、学习,这不单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会明显提高。
总之,可见度件的审美效应使学生在审美的娱乐中受到影响,而且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在娱乐中完成矫形任务,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但课件的使用不能有盲目性,不能过分夸大课件的作用,而忽视了知识点的突破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把课件的使用和课本知识内容有机统一起来。既能发挥课件的审美效应有能让学生学得知识。
质量的课件(19)
多媒体课件对教学质量的有效性
1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员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其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员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建立在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的认识并进行深刻反思后得出来的,下面总结一下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第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员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只让学员记住知识本身,而不是教学员如何学习。学员在上学期间,学会求知要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学会求知,可以使学员真正取得学习的能力,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受用终生。
第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员的教学方法单调刻板,固守一种模式,忽视实践活动,不是在调动积极性、培养兴趣上做文章,而是在加大任务量、增加考试上下功夫。把考试得分多少作为衡量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
第三,教员讲课不结合学生实际,主观设计教学方案,以教员能顺利完成教学计划为目的,学员只是陪衬。而学生只知道啃书本。书本上的知识有很大的局限性,都是陈旧的,最起码是一年以前的素材,在今天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在不断地更新。这就要求学员死记硬背那些书本上的知识,显然是不适合要求的。
第四,教学设施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功能。目前,我国正大力加强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以便挖掘他们的潜力,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为弘扬这一精神,必须致力于教学设施的完善和改进,但这些教学设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发挥其全部作用;其原因由于教员运用技术的不娴熟、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以及学校没有加强对教员在这方面的培训等,这几方面的原因造成教学设施的闲置与不完全使用。
由上面揭示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可以明显感到对教学设施完善和改进的迫切性。更明显的是,国家在最近几年在基层施教单位普及多媒体等现在教学设施的适用,在增强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因此,下面总结一下现代信息化下,多媒体课件对教学质量的有效性。
2 多媒体课件对教学质量的有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影响教育行为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有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员的技能;教员通过制作形形色色的教学课件,通过课件呈现出讲课的主要内容,标注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使复杂简单化,抽象形象化,形象直观化;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有趣课件,吸引学员的注意力,使学员聚精会神的跟着教员的教学模式思考,引起学员继续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让学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同时,还能提高学员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员学习之外的其他技能。
第二,多媒体课件的适用有助于改善课堂氛围,提高学员学习效率。多媒体课件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员单纯的板书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灵活性和视觉效果性,以及具有快捷、直观、大容量;通过教员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制作声色具备的课件,吸引学员的注意力,调整课堂的氛围。如利用多媒体快捷、信息容量大的优势提供补充一些课堂教学信息,能有效拓宽学员视野,发展学员思维。在教学中,教员根据学员好奇、好新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多媒体声响并茂的特点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兴趣,能有效激起学员的学习欲望,产生进一步参与学习的兴趣,可以通过情景创设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
第三,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有利于将教员的教和学员的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使教员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员的教学水平。现代信息化下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适用,对于发展学生的现代信息素质,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和学习效率,推进学员素质教育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员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结合课堂教学,改变学员的学习方式,使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学员素质,适应新时代要求。
3 结 语
运用现代信息化下多媒体课件及其他教学媒体,提高学科教学有效性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更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需要。教有法而无定法。只要善于从学员好奇、好新,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出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好现代教学媒体快捷、省时、大容量、直观形象等的优势,优化教学过程,使学员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进步和发展,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明显提高。
-
公司印章模板(推荐3篇)
上一篇
-
看图英语作文模板(汇总3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