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就是增进汉王朝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了彻底铲除匈奴势力,实现开疆拓土的雄心大略,汉武帝在对匈奴展开第三次打击的同年再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设法联络乌孙等西域诸国,联合打击匈奴。这一次比较于第一次,出使队伍浩大,随员三百,牛羊万头,并携钱币、绢帛“数千巨万”。但张骞这次出使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当他们到达乌孙时,正值乌孙因王位之争而政局不稳,国内贵族惧怕匈奴,欲同乌孙结盟攻打匈奴的政治目的再次落空。期间,张骞分别派遣副使到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印度)各国,广泛联络。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国,乌孙派使者到长安,见到汉朝人众富厚,回去报告后,汉朝在西域的威望大为提高。不久,张骞所派副使也纷纷回国,并带回许多所到国的使者。
从此中西之间的交通正式开启,西汉政府与西域及中亚、西亚、南亚地区的友好往来迅速发展。此后,中西之间的陆路交通继续向西延伸,一直到奄蔡、条支(今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一带)等国。
人物生平:
1、早年经历:
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张骞出生。早期经历不详,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在朝廷担任名为“郎”的侍从官。具有坚韧不拔、心胸开阔的气度,又具有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这正是张骞之所以能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危难,获取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2、二使西域:
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行武帝时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几年来汉武帝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地情况,张骞着重介绍了乌孙到伊犁河畔后已经与匈奴发生矛盾的具体情况,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同时,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意见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游说乌孙王东返,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
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后,拜为大行令,第二年死去。他死后,汉同西域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元封六年(前105年),乌孙王以良马千匹为聘礼向汉求和亲,武帝把江都公主细君嫁给乌孙王。细君死后,汉又以楚王戊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解忧的侍者冯镣深知诗文事理,做为公主使者常持汉节行赏赐于诸国,深得尊敬和信任,被称为冯夫人。由于她的活动,巩固和发展了汉同乌孙的关系。神爵三年(前60年),匈奴内部分裂,日逐王先贤掸率人降汉,匈奴对西域的控制瓦解。汉宣帝任命卫司马郑吉为西域都护,驻守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这是汉朝在葱岭以东,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设置行政机构的开端。
3、连通西南:
张骞所领导的由西南探辟新路线的活动,虽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对西南的开发是有很大贡献的。通过汉使者的解释和介绍,他们才了解到汉朝的强大。汉王朝从此也更注意加强同滇国、夜郎及其它部落的联系。至元鼎六年(前111年),汉王朝正式设置牂牁、越侥、沈黎、汶山、武都等五郡,以后又置益州、交趾等郡,基本上完成了对西南地区的开拓。
影响:
1、丝绸之路: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2、抗击匈奴:
元朔六年(前123年)二月和四月,大将军卫青,两次出兵进攻匈奴。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从大军出击漠北。
元狩二年(前121年),张骞奉命与“飞将军”李广,率军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地区),进击匈奴。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命张骞为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抗击匈奴。张骞派遣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等国展开外交活动,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各地,最远的使者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长久以来西北边防的隐患逐渐消弭。
3、西域归汉: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物,保护往来的商旅。从此,西域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下。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扩大了中国人的地理视野,直接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中国精美的手工艺品,特别是丝绸、漆器、玉器、铜器传列西方,而西域的土产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大蒜、胡萝卜,各种毛织品、毛皮、良马、骆驼、狮子、驼鸟等陆续传入中国。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也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现实意义:
1、这是汉武帝向匈奴宣战的标志,在匈奴的西面构筑强大的壁垒,以获得军事地理上的优势。
2、中原缺马,所以在长期与匈奴对抗中都处于劣势。西域产马,张骞通西域使汉朝在马这个重要环节上得以与匈奴抗衡。
3、中原与西域沟通,大大增强了双边贸易往来。
4、开拓大汉疆土,宣扬大汉国威。
长远意义:
1、从先秦以来,中国一直处在中原这个较闭塞的地域。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第一次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第一次了解了中国。加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政治、物资、科技等的交流。之后中国与大食、波斯、印度甚至古罗马都有了交流。
2、现在中国有如此广大的国土,张骞和汉武帝可谓居功至伟。
3、使西域人民不再受野蛮匈奴部落的压迫,转而接受先进的中原文化。从长远来看,这是西域现在成为中国领土的文化、思想意识基础。
-
一枝独秀比喻女人的意思
上一篇
-
再接再厉的励是哪个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