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出自《论语·里仁》。
全文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释义:
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注释:
1、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2、利:利益。
3、于:对于。
4、义:道义。
赏析:
出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心思想的存在。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释义:君子把义作为本,依照礼来实行。)做什么不做什么君子都是“义之与比”(释义:义就是合理,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后才为之的。君子转物。
君子:像这种君子与小人截然二分并且完全对立的说法,在《论语》多次见到。事实上,我们所见的几乎都是二者之间的人。因此,在理解时,要有“动态人生”的观点,就是把“君子”视为“立志或努力成为”君子的人,小人则是“无心或放弃成为”君子的人。只有这样理解,才可进而主张:君子若是懈怠,可能沦为小人;小人若是上进,可能改头换面。如此一来,孔子的教育工作才有实质的作用与效果可言。
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不按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没利,利多利少。小人受物所转。
君子行事因为按“义以为质”(释义:以义作为行事的根本原则),所以能做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释义: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可处有,可处无”(释义:可以有,也可以没有)“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释义: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正由于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所以能够“泰而不骄”(释义:态度安详舒泰却不骄傲)“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释义: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才能,而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释义:自我反省后,内心没有愧疚,那还有什么可担忧和害怕呢)等等差别,都源于行事时这一点用心的不同,而君子小人立分。
具体含义:指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在淳熙八年(1181)﹐朱熹曾请陆九渊登白鹿洞书院讲堂﹐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一章﹐他用“义利之辨”(释义: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来讲儒释区别,以说明自己为学的理论根据。听者都十分感动,至有泣下者,朱熹又请陆九渊书写讲义《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将讲义刻于石以作纪念。
作品出处简介:
《论语·述而篇》选自《论语》第七章。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者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啥意思
上一篇
-
葱葱郁郁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