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的成语及人物(甄选6篇)
历史故事的成语及人物(1)
东施效颦(东施)
[释义] 美女西施因病皱眉;显得更美。邻里丑女(后称东施);机械地模仿;也皱起眉头;结果这副苦相使她显得更丑(效:模仿;颦:皱眉头)。比喻不顾具体条件;不加分析地胡乱摹仿别人;结果适得其反;显得可笑。
[辨形] 颦;不能写作“频”。
[近义] 邯郸学步照猫画虎 亦步亦趋优孟衣冠生搬硬套
[反义] 择善而从自我作古 独辟蹊径标新立异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不从主观实际出发;像~那样;胡乱模仿;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英译] blindlycopyingothersandmakingoneselflookfoolish
[成语故事]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历史故事的成语及人物(2)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近义]悬头刺股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形容刻苦学习
[例句]清.李渔《比目鱼.赠行》:“我~年复年,把铜雀磨穿。”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历史故事的成语及人物(3)
沆瀣一气(崔沆、崔瀣)hàng xiè yī qì
[释义] 沆瀣:夜间的水气。这里指唐僖宗时;担任主考官的崔沆;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所以有人开玩笑;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字。指“沆”、“瀣”两人连成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语出] 宋?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正音]沆;不能读作“kēnɡ”或“kànɡ”。
[辨形]沆;不能写作“沉”;气;不能写作“起”。
[近义]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反义] 志同道合 肝胆相照精成团结
[用法]含贬义。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主谓式。
[例句](1)日本入侵者和伪军~;镇压抗日英雄。
(2)这两个人;一个尖酸;一个刻薄;~;到处惹是生非。
[成语故事]
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地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涩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象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历史故事的成语及人物(4)
沆瀣一气(崔沆、崔瀣)hàng xiè yī qì
[释义] 沆瀣:夜间的水气。这里指唐僖宗时;担任主考官的崔沆;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所以有人开玩笑;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字。指“沆”、“瀣”两人连成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语出] 宋?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正音]沆;不能读作“kēnɡ”或“kànɡ”。
[辨形]沆;不能写作“沉”;气;不能写作“起”。
[近义]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反义] 志同道合 肝胆相照精成团结
[用法]含贬义。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主谓式。
[例句](1)日本入侵者和伪军~;镇压抗日英雄。
(2)这两个人;一个尖酸;一个刻薄;~;到处惹是生非。
[成语故事]
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地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涩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象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历史故事的成语及人物(5)
投笔从戎
班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小儿子,《汉书》的编撰者班固的弟弟。他从小胸怀大志,虽然不注意修饰外表,不拘细节,但很孝顺长辈,常常在家干粗活、累活。他擅长辩论,并且阅读过各种图书和典籍。
汉明帝永平五年,即公元62年,班超被召到京城洛阳做官,30岁的班超与母亲随同前往。由于家境贫寒,他经常替官府抄写书籍,以取得一些收入。
时间久了,班超对整天抄抄写写非常厌烦,觉得长期干这种事没有出息。一天,他正在埋头抄书,突然心有所感,把笔一扔,感叹地说:“大丈夫纵然没有雄才大略,也应当像傅子介、张骞一样,到西域去建功立业,获得封侯的赏赐,怎么能老是这样埋头在笔砚之间抄书呢!”
同他一起抄书的人听他说这话,都不以为然,讥笑他是异想天开。班超反感地说:“你们这些庸碌的小人,怎么能理解壮士的志向呢?”
不久,班超参加了军队。他作战英勇,身先士卒,得到了升迁。后来,汉明帝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在多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他只带着数十个随从,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加强汉朝和西域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故事的成语及人物(6)
东施效颦(东施)
[释义] 美女西施因病皱眉;显得更美。邻里丑女(后称东施);机械地模仿;也皱起眉头;结果这副苦相使她显得更丑(效:模仿;颦:皱眉头)。比喻不顾具体条件;不加分析地胡乱摹仿别人;结果适得其反;显得可笑。
[辨形] 颦;不能写作“频”。
[近义] 邯郸学步照猫画虎 亦步亦趋优孟衣冠生搬硬套
[反义] 择善而从自我作古 独辟蹊径标新立异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不从主观实际出发;像~那样;胡乱模仿;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英译] blindlycopyingothersandmakingoneselflookfoolish
[成语故事]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
从事工作年限证明(热门7篇)
上一篇
-
学校消防演练预案(必备15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