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由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村东头一位老婆婆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不相信那位老人的话,撤下他逃到山上去了。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看到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又听到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不禁十分惊奇。老婆婆才恍然大悟,告诉乡民原因,并想感谢那位老人,却发现老人已不知所踪。后来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